您好,欢迎访问 河北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做烟气超低排放的先行者
2018-01-09 11:51:36 976
  • 收藏

    做烟气超低排放的先行者

    ——高效节能氨法脱硫脱硝除尘深度净化技术现场会纪实


    作者  徐红



    911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淡淡的白云。在石家庄柏坡正元化肥有限公司,正举办着高效节能氨法脱硫脱硝除尘深度净化技术现场会。国家环保部、国家工信部、清华大学及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河北地方环保部门专家、化企代表百余人应邀来到了会场。

    柏坡正元是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早在2007年正元集团就在全国首家实现了生产污水零排放,如今该集团又率先在全国氮肥行业首家实现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出系统的烟尘3毫克/Nm3、二氧化硫≤20毫克/Nm3、氮氧化物≤35毫克/Nm3、氨逃逸0.9mg/ Nm3,与改造前相比,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降低了92.5%94%64.6%;且二氧化硫全部得以回收并制成化肥硫酸铵作为产品出售。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石家庄宇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高效节能氨法脱硫脱硝除尘深度净化技术为实现烟气超低排放提供了支撑。

    正元集团党委书记张立军在会上说:“该项目测试是自3 15-17日由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的,经检测处理后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逃逸完全优于国家新规中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不高于103550mg/Nm3的排放标准,远远低于目前火电厂锅炉及天然气的排放标准。725日,在国家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资深的化工专家金涌教授主持下,组织环保协会、环保部及河北省、山东省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到,这套系统有四大特点:第一,超低排放。处理后,达到和低于超低排放标准,烟气中脱出的硝、硫等全部转化到硫酸铵中;第二,操作弹性大。低硫煤、高硫煤都能适用,进入系统的煤从SO2含量800mg/Nm3(低硫煤)~5000mg/Nm3(高硫煤)都能烧,调整氨水量即可达到超低排放指标,对下一步节省有限的低硫煤资源,大量使用高硫煤替代石油天然气开辟了巨大空间;第三,现场洁净,操作简单,整个脱硫脱硝系统只有3名操作工,完全实现DCS自动控制,浓缩、干燥、包装等现场几乎没有氨味;第四,设备简单,运行稳定,投资较低。整个系统从设备选型到工艺配套,特别是硫酸铵行业比较头痛的腐蚀方面,控制的比较到位,目前系统已经运行了9个月,指标稳定。

    河北省环保厅、环保协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专家也来到现场,专家们纷纷发言……

    “河北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烟气超低排放的实施标准,从我们河北省近几年大气污染治理的情况看,效果非常明显,石家庄8月份全部是优良天气;2013年以来PM2.5连年下降,说明我们污染治理的效果是很好的,2020PM2.5平均达到60的治理目标有望提前实现。锅炉烟气超低排放这项技术就很好,用检测数据说话。”

    “河北省地方标准比国家标准还要严,我省超低排放标准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不高于103550mg/Nm3,而我们这项技术,尘能达到5以下,二氧化硫十几个,氮氧化物只有二十多个,是一种颠覆;再是氨逃逸,这是氨法脱硫非常头痛的一个难题,国家标准氨逃逸≤7.6mg/Nm3,而我们不到1,也是指标的颠覆,非常超前。”

    “与传统的钙法、湿法、双碱法脱硫脱硝相比,优势非常明显,投资也不大。该项目一是能把污染物变成一种产品硫酸铵,避免了二次污染,处理废物比较彻底;二是锅炉燃煤达到了燃气的排放效果。”

    与会的企业代表认真倾听着,会场庄重而宁静。

    国家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环境保护处处长雷文给出意见:“该项目实现了工业末端环保治理及循环利用,资源整合,废弃物以产品的形式出现,效果很好,下一步能否持续稳定运行是关键。从目前严峻的环保形势看,煤化工产业未来必须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正元集团脱硫脱硝深度净化装置运行是非常成功的,说明这套装置适合煤化工行业。工信部2014年对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编写了技术目录,今年将进行修订,希望此项环保技术能申报进目录,进一步规范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环保建设资金、税收、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优惠,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国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作总结发言,他说,今天正元集团、宇清环保共同开发的这项技术,是很好的范例。本套脱硫脱硝深度净化装置,技术上有创新,行业上有特点,环保上有效益,经济上有收益,燃煤过程中污染物控制得到很大改善。从煤炭作为工业制造业的基础原料看,本项目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对下一步应对国家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法律,对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实现降低PM2.560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文章发表于2016-10-28  中国化工报)


    全部评论(0)
    协会首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章程 | 组织机构 | 董事会理事 | 会员单位

    Copyright 2008-2024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冀ICP备2021011344号

    建议显示器分辨率为:1920*1080 联系电话:(0311)87830051、87041359